110-120(6/34)
要好好和妻子阐明利害关系。君王的宠爱,从来都是把双刃剑。画舫在汴河上游了半日,停在了鼎味楼下。
二楼靠窗的位置,多了两男两女的年轻组合,皆是富贵打扮,不过在鼎味楼用餐的人,富贵者多数,四人身处其中,便十分不显眼了。
楼下喧嚣的人声没有影响到楼上几人。
吃喝的差不多,等待小二上饭后茶点的时候,韩离素提起了政事,“现在两国停战议和,官家下一步如何打算?”
不过,现在是闲暇时间,聊起此事,大家的神情也比较闲适,赵芫道:“商路铺出去,得到收益回馈还需等待一段时日。但要朕干等着,也不成。”
“官家一向急性子。”韩离素笑了笑。
“不着急不成啊,金人迟早还会对南面举起屠刀,必须加快军队装备的革新速度。”赵芫撑起下巴,神情淡淡的。
官家总是很笃定金人一定会再次南侵,赵芫身边的人都发现了这一点。韩离素也不例外。对此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产生疑问,而是顺着这个方向,提到财政问题,“河北三镇下半年的赋税被减免,南地的赋税收上来恐怕不能尽数用在军备上。”
这是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问题,不仅不能尽数用在军备上,连正常发放军饷和抚恤都相形见绌。大宋不仅冗兵,更冗官,同一个岗位能分出十几到几十个职称,其实负责的是同一件事,而且官员们的俸禄待遇非常优渥。因此国库空虚的现在,从南地收上来的赋税,第一件事就得先发齐官员的俸禄,给足待遇。然后其他国事的财政支出再分一分,最终能留在国库里的数目就很可怜了。
赵芫御驾亲征时,本就透支了财政,幸好有刘光世这头肥羊可以宰,抄一波刘光世及其党羽的家底,好歹是补足了上半年战事的消耗,还额外购买到了西夏的五千匹战马。
可能有人会问,打仗除了数十万的士兵行军吃喝住,到底还有哪里需要烧钱呢?
战区的物价,与非战区的物价是不一样的。要打一场仗,皇帝会提前下令册封一名承运使,负责粮草辎重的购买和运输工作。其中一部分粮草在非战区购买,一路运送到战场上。这部分是计划中的粮草数量,但战争的时间长短不以皇帝的意志为左右,所以粮草大体上还需要在战区收购。战区的商人们,看你是在为军队采购物资,物品的价格就会涨高,吃的涨,喝的涨,用的涨,人力涨。这样子消耗的不仅仅是国家的财政,还有百姓民力。
孙子在兵法作战篇中曾经详细论述过,‘近师者贵卖,贵卖则百姓财竭,财竭则急于丘役。’战争时期,靠近大军驻扎地的区域物价会高涨,物价高涨则会带来连锁反应,使百姓生活用度支出猛然增加财源枯竭,朝廷又因为打仗而财政收紧近而加征赋税,百姓于是贫上加贫。所以孙子主张因粮于敌,从敌人的国家补充己方军队所需的粮草。
不过由于宋金双方的战场一直处于大宋境内,是以反被金人‘因粮于敌’了。
宣武元年时,北地的米价曾一度高涨到七千文每石,而在太上皇的宣和末年时,京师的米价最贵不过一两千文。
宣和年间,官买马给价三万至四万文每匹,宣武二年,赵芫御驾亲征时,朝廷向北方征买马匹,价格则高达十万文每匹。[价格没开玩笑,注1]
当然,这个价格,赵芫是绝对不肯接受的。好在大宋尚有高药师这条线,近些年多多少少在往中原运输北地的马匹,不说质量,反正算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。而后姚平仲从西夏购入的五千匹战马,每匹五万文钱,同样是从刘光世及其党羽的抄家中得到费用。
运送粮草的骡子,则价格更高,有时候不得不用牛马替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