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艾西小说网

艾西小说网 > 历史军事 > 大宋河山 > 第190章 古记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190章 古记(2/3)

一二。

    办报刊,盈利微薄,甚至是无利可图,但却势在必行,王棣太知道舆论的威力有多大了,这不仅仅是为了“水云间”造势宣传,在特定时候更是大杀器。

    因为造纸术及印刷术初革命性进步,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报纸,也就是“邸报”。

    邸报是历代政府用来向下发布命令、书诏、章表、辞见等方面内容的公开印刷品。它在朝廷的直接管理下统一发布。到了宋代,邸报已经具有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,因此又有“朝报”之称。

    宋代邸报与唐代的邸报相比,读者要广泛得多。由于印刷术的应用,邸报能够大量复制,读到的人越来越多,在当时相当流行,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。

    许是因为历史有了偏差,原本已经有的“小报”却未出现。

    朝廷对邸报的内容却是严格把关,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。邸报流行愈广、影响愈大,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。如灾异、军情、朝廷机事、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等皆限禁刊见邸报。

    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,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,从真宗咸平二年起,对邸报实行“定本”制度,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,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“定本”向地方发布消息,不得超过“定本”所框定的范围。中兴以后,改由门下省定稿,再经宰执复审,方可报行。

    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    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,许多为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,“定本”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,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。有人抱怨说:“动辄年旬日,俟许报行,方敢传录,而官吏迎合意旨,多是删去紧要事目,止传常程文书,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朝廷诏令。”特别是在时局紧张、社会动荡的时候,邸报受到的限制更多,更是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形势的迫切需求。

    而且,朝报由于出版前需要送检,出版后往往又是“逐旬”邮寄,因此效率低下,等报纸送达外官手里时,“新闻”早已成“旧闻”。

    如殿试评卷之后,朝堂“唱第”,即在朝堂中宣布进士名次,然后,便可以布告天下了。布告的形式有三:在放榜日贴出榜文;在邸报上刊载及第的进士名单;给及第的考生送“金花帖子”,长五寸,宽二寸半,“书其姓名,花押其下,护以大帖,又书姓名于帖面”。但不管是哪种布告方式,时间都得比“唱第”之日延后若干天。

    显然,朝报固然由进奏院编辑刊印,是宋政府的官办报纸,内容均抄录自政府公文,发布的是官方权威信息。但属于履行公事,无甚用心,效率低下,招致多方诟病。

    朝廷当然知道此节,是以对民间办报的限制慢慢有了松动,身为礼部尚书的苏轼对此知之甚详。

    王棣经过一番调研后,定下了“东京时报”的办报方针与宗旨:真实性是第一要素,绝不能胡编乱造、空穴来风;合法性,不能犯禁忌太过,打打擦边球是可以的;时效性,要在第一时间刊印京中时事要闻;多样性,不仅仅限于时事,可以说说风土人情,邀请各方面专家名士写写文章杂谈嘛。只要秉持这四点,不愁“东京时报”没人看。

    他与苏轼如是说:“……报道的内容主要为朝报未报之事,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,以及人事任免方面的传闻,如今日某人召、某人罢去、某人迁除,又或意见之撰造等等……绝不会撰造命令,妄传事端,朝廷之差除,台谏百官之章奏,以无为有……务必做到反应快速,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,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,若是依循而为,他日人必以先得者为功,一以传十,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图灵当铺 来自狐狸精影帝的报恩 在合欢宗当纯爱战神 坏猫今天作妖了吗 离婚后发现妻子是水母 爱慕 你我 夏末初晓 上将她又行了[gb]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