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1章 太平令(2/3)
—“东京时报”将于XX日首发,采缤纷天下事、入寻常百姓家,播四海风云、采五洲气象,引领知行合一、求索守正出新,敬请期待云云。到得那一日,“水云间”大门处有一名曰“报童”的半大小子在免费散发报纸。对于新鲜事物,京中人向来敢于接受并尝试,便有不少人拿了份“东京时报”一睹为快。
不多会,“谪仙居”内有读书人满饮杯中酒:“好文章,正可佐酒哉。”乃拍案而起,高声吟哦:“子列子,行御风。风起蓬蓬,朝发于东海之上,夕散于西海之中。其徐泠然,其怒勃然。冲击隙穴,震荡宇宙,披拂草木,奋厉江海,强者必折,弱者必从……”
邻座亦是士人,闻之心喜,诧然问曰:“此词赋超然绝妙、高奇豪迈,浩浩汤汤,直若海河奔流焉!却不知是哪位高贤手笔?”
读报那人作高山仰止状,嗟叹折服:“乃小苏学士新作,名为‘东轩记’是也。”
“小苏学士”当然便是苏辙,与父亲苏洵、兄长苏轼齐名,合称“三苏”。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,以散文着称,擅长政论和史论,苏轼称其散文“汪洋澹泊,有一唱三叹之声,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”。其诗力图追步苏轼,风格淳朴无华,文采少逊。苏辙亦善书,其书法潇洒自如,工整有序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苏氏兄弟情深,引为一时佳话。自古以来,兄弟阋墙、文人相轻者数不胜数。苏轼苏辙兄弟却能在诗词唱和中相知相伴,在宦海沉浮中同进同退,在患难困顿中友爱弥笃。“与君世世为兄弟”,中国古代文化中的“悌”字之意全在这里了!
妙的是二人都是龙图阁学士,时人便以大苏、小苏名之。
听得是苏辙新作,另一人心痒难耐,讷讷道:“这位兄台,不知可否借与小弟一读?”
那人扬了扬报纸,大声说道:“门口便有售卖的,原价六十钱,头三天半价,只需三十钱。”
另一人拱了拱手,匆匆离席,显然是去买报了。
对于读书人而言,诗文可以佐酒,更可以当饭吃。这不,酒楼中又有十数位读书人纷纷离席。
这一幕若是放在后世,何其眼熟也,只要是推销商品的,免不了要安排几个托儿。营销手段罢了,关键是商品本身质量要过硬,否则便成一锤子买卖了。
“东京时报”显然是值得期待和信赖的,第一天下来便引发了热议。这份报纸上到军国大事,下到市井奇谈,几乎涵盖了各方面,无论是高官巨宦还是平民百姓,士农工商还是艺匠市井,总有某方面是你所关注的。
到得第二天,销量便达到一万五千份,第三天是两万三千份。
前三天以半价出售,自然是亏本的。对此王棣早早的下了断言,他对许五先如是说,办报一事,仅凭售卖当然没法盈利,关键是要扩大影响力。东京人口基数庞大,依照他推断,大致要每期印发五到六万份才算饱和。这是保守估计,想想京中有多少达官显贵,又有多少巨贾豪商,且有多少读书人,这三部分是主要受众。况且京中人生活富足,一份报纸售价六十文完全可以接受。只要“东京时报”说的话题足够有吸引力,就不愁没有市场。而盈利最终要落在广告费上,到那一步就需要许老板发挥所长,与那般富商好生讨价还价了。
这许氏还真是做生意的好手,去年跟随着一路进京,沿途开了十来家“染墨轩”分店,不到一年时间京中便开了五家分店,在本行业异军突起甚至有一家独大之势,殊为难得。
据说许三多有意将“染墨轩”总店迁来东京,王棣笑着说,这就不必了,总店迁与不迁无关大局,将京中分店换名叫“旗舰一店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