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4章 宣情(2/3)
神宗熙宁三年,蔡卞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。翌年,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,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,趁着青黄不接之际,借谷物于庶民,利息高出平时一倍。蔡卞同情百姓疾苦,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,断然开仓借粮,以解百姓燃眉之急,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,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,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,招他为婿。
他为官廉洁、勤政爱民,蔡卞因政声卓着,夷人知他清廉要离开,就用蔷薇露洒在衣服上的最隆重的礼节为他送行。此所谓“广州宝具丛凑,一无所取。及徙越,夷人清其去,以蔷薇洒衣送之。”他的美名还传到了辽国。哲宗即位后,蔡卞升任礼部侍郎。他出使辽国,辽人亦“颇闻其名”。
蔡卞长于书法,书法圆健遒美。自少喜学书,初为颜行,笔势飘逸,圭角稍露,自成一家,亦长于大字。《雪意帖》是其行草代表作。其入笔不一,丰富自然,各取其态。笔法纯熟,撇处可见王羲之笔法。结体随字而不一,但都神采奕奕。
其与胞兄蔡京同学书于蔡襄,后从苏轼学徐浩,后又颜、欧、柳、李邕,然后弃之而深入二王。观其作品,俊朗淳美,圆健遒丽,有兼人之功,文人士大夫的气息跃然其上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时人乃有共识:“书法之道,卞胜于京,京又胜于襄也。”
王棣对这位小姑父观感极佳,对于后世评价蔡卞“欺上胁下,陷害异已”很是不以为然。熟知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,在历史上只有做错事的人和做对事的人,没有什么好人坏人,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最好是对事不对人。而原本那个时空的《宋史》将蔡卞列入“奸臣传”,完全是政治所需,党争误国,总得找出几个有足够份量的人做替罪羊。
至于吴安持父子,倒真的只是一面之缘。大表兄吴仰已婚,荫官在外,未曾见过。二表兄吴雇、三表兄吴僎与王棣年龄相仿,正月见过一回。而大姑父吴安持刚刚在礼部衙门见过。
在礼部部堂拜见尚书大人,是苏轼的意思,大抵是要为小妹夫赚取些政治资源,也算是对外界释放他极看重新科状元郎的信息。
其时也不知苏轼是有意或是无意,吴安持恰好去禀告礼部事宜,姑父、内侄二人方算是照了个面。谈不上亲近疏离,只有些微尴尬。
吴安持四旬出头,容貌隽秀清癯,鬓角染霜,稍显沧桑,仔细瞧了王棣一眼,微笑着邀内侄过府叙叙。
王棣自是不失礼数地回答说,得暇时一定登门拜访。
这次见面波澜不惊,王棣也没真想去拜会这位亲戚,毕竟老夫人那不好交待。
苏轼却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吴侍郎乃是谦谦君子,某是极钦佩其为人的。朝中若多些他这般的官员,实乃大宋之幸。”
苏轼所言,大抵透露出两个信息。
其一,吴安持做官为人都极具原则性,仕途虽不显,但也不会坎坷,为官多年政治资源是有的,王棣不妨多与他走动走动。
其二,苏轼已然意识到党争之害,但因所处位置,便是想激流勇退也是不成,唯有苦撑着。是以,他是羡慕吴安持不站队、不入党的政治立场的。也唯有如此,方能在夹缝中求生存,不被任何一方所牵累,心无旁骛的做些实事。
王棣默然不语,为官之道他是知道的,一朝天子一朝臣,若想平平安安的游走于仕途,就得趋避党争。君子群而不党,小人党而不群。朋党朋党,无论是一党独大还是多党纷争,在统治者看来,都是不易掌控也不利于国家发展的。但似吴安持这般,又无法施展政治理念,说的不好听些,只能是畏畏缩缩的厮混着,不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