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8章 喜迁莺(3/3)
撤去,并下旨以后不得宰羊羔为膳。高太后临朝期间乃是大宋最太平、百姓最安乐的时期,堪称“元佑之治”。
时人乃赞曰:“朝廷清明,结夏绥安,杜绝内降侥幸;文思院奉上之物,无问巨细,终身不取其一,人以为女中尧舜。”
虽有阿谀之嫌,但亦不远也。
在不少人看来,太皇太后便是大宋的定海神针,不可或缺。时下这形势相当不好,令人心生乱世将至的不祥之兆。
问题就出在官家身上啊。
高太后常告诫小皇帝言:可循仁宗法度,万万不可重蹈神宗覆辙。
但当今官家正值年少气盛之龄,怕是并未听进心里去的,一旦亲政无有掣肘,实难预料其后之事哪。
今次科举选官,皇帝便开始展露他的姿态了。省试、殿试时,皇帝的影子越来越清晰,在其后的选官一事上也数度表示关注,对新科进士的选用多有置喙,尤其是在王棣的任命使用上颇有不满。
官家重爱王棣之才这事不是秘密,要说过问选官一事也不算胡乱干预,问题的核心之处在于,皇帝这是在试探朝工大臣对他表现出的亲政态度的反应啊。
该如何反应?最好是不置可否、静观其变,待高太后康安后再议皇帝亲政一事。
矛盾之处便在于高太后短时间内怕是难以康复,另一方面又不好让官家太难堪。再者,王棣确是有才能的,在大宋文坛俨然已是万人尊崇的旗帜性人物,又有苏学士等人为之站台。得,莫若送个顺水人情,他王三郎也翻不起大风大浪来。
王棣所猜度的算是八九不离十了,对那个比自己还小的皇帝倒是又多了几分好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