笫72章 边陲永固(1/3)
---光绪十年的乌鲁木齐,冬日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,洒在新落成的巡抚衙门青灰色的瓦檐上。刘锦棠站在大堂中央,仰望着那方"还我河山"的匾额,金漆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匾额下方落款的"左宗棠"三个字笔力遒劲,仿佛还带着那位老帅挥毫时的力道。
"十年了..."刘锦棠轻声自语,手指轻轻抚过匾额边缘。十年前,他随左宗棠西征,亲眼目睹那位白发老帅抬棺出征的壮烈。如今新疆平定,建省在即,左公却已年迈,远在京师。
"刘大人,建省事宜已准备就绪。"文案师爷赵德安捧着厚厚的文书走进大堂,脚步声在空旷的厅堂内回响。这位跟随刘锦棠多年的老文书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喜色,"各县官员均已到位,只等朝廷正式下旨了。"
刘锦棠收回思绪,转身接过文书。纸页翻动间,墨香混合着西域特有的沙尘气息扑面而来。他目光扫过各县官员名册,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传奇——有湘军旧部,有当地归顺的伯克,还有从内地调来的文官。
"塔尔巴哈台参将马亮可有回信?"刘锦棠突然问道。
赵德安连忙从袖中抽出一封信函:"回大人,马将军说已按您吩咐,在边境增设了十二处卡伦,准噶尔部的人再不敢越界放牧。"
刘锦棠微微颔首。马亮是他一手提拔的将领,当年在收复伊犁时立下大功。如今边疆初定,最怕的就是各部族因牧场纠纷再生事端。
院中那株老柳树新抽的枝条在风中摇曳,发出细微的沙沙声。刘锦棠放下文书,踱步到院中,弯腰抓起一把泥土攥在手心。干燥的西域土壤从他指缝间漏下,带着阳光的温度。
三年前左宗棠离疆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——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帅执意要带走一包混合了伊犁、乌鲁木齐、喀什等地的西域土,说是要让家乡子弟知道"西域的土地是热的"。当时左公的手已经有些颤抖,却坚持自己亲手将泥土装入锦囊。
"大人,您看这匾额挂得可还端正?"赵德安的声音打断了刘锦棠的回忆。
刘锦棠抬头望去,阳光透过柳枝斑驳地洒在"还我河山"四个大字上。他忽然想起左宗棠在西征途中常说的一句话:"西域非收复不可,非长治不可。"
"很正。"刘锦棠简短地回答,随即话锋一转,"哈密亲王那边可有动静?"
赵德安面色一凝,压低声音道:"探子回报,亲王近日频繁召集各部头人议事,据说对建省一事颇有微词。"
刘锦棠冷笑一声:"他自然不乐意。建省后朝廷直接管辖,他那套'以夷制夷'的把戏就玩不转了。"说着,他拍了拍手上的土,"备马,我要去大营看看。"
---
乌鲁木齐城西的湘军大营旌旗招展,士兵们正在操练。刘锦棠骑马穿过营门时,值星官高声喝令,数千将士齐刷刷地行礼,刀枪如林,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。
"参见军门!"
声浪如雷,震得营帐上的积雪簌簌落下。刘锦棠抬手还礼,目光扫过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将士。他们中有湖南老乡,有甘肃招募的勇丁,还有不少是当地归附的少数民族士兵。
中军帐内,几位将领正在沙盘前推演。见刘锦棠进来,纷纷行礼。副将王德榜指着沙盘道:"军门,按您的吩咐,我们在喀什噶尔、伊犁、塔尔巴哈台三处要地各驻精兵五千,互为犄角之势。"
刘锦棠走近沙盘,上面精细地标注着天山南北的要塞、关隘和部族分布。他拿起代表清军的小旗,插在几处战略要地上。
"建省诏书一到,难免有人不服。"刘锦棠沉声道,"各部务必提高警惕,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