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章 忘年之交(1/36)
谭嗣同心跳加速。他没想到一次偶然的相遇,竟能获得如此机遇。接下来的两个时辰里,他侃侃而谈,从克虏伯大炮讲到铁甲战舰,从电报线路讲到铁路运输。
在座众人时而惊叹,时而争论,气氛热烈非常。
左宗棠大多时候只是静静聆听,偶尔插话点拨。
当讨论到经费问题时,他突然问道:"若让你主持一项新政,你会从何处着手?"
谭嗣同沉思片刻:"晚生以为,当从教育始。开设新式学堂,培养人才;翻译西书,开启民智。"
"不够,"左宗棠摇头,"太后最关心的是银子。
你得让她看到实利。"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地图,"比如,治理两江水患,增加田赋;整顿盐税,充实国库。"
谭嗣同恍然大悟:"大人明鉴!晚生受教了。"
左宗棠起身走到他面前,突然从袖中取出一封奏折:
"这是老夫拟定的治水方略,你拿去看看。三日后,随我去江堤实地勘察。"
谭嗣同双手接过,感觉这薄薄的几页纸重若千钧。
他知道,这不仅是一份治水方案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。
三日后,长江大堤上寒风凛冽。左宗棠裹着厚重的狐裘,站在堤坝高处,指着远处蜿蜒的江流向谭嗣同讲解水势。
随行官员们远远跟在后面,不时交头接耳。
"那个谭家小子什么来头?制台大人竟如此器重他?"
"听说是个狂生,整天嚷嚷着要变法..."
"嘘,小声点。听说他父亲与李中堂..."
左宗棠似乎对身后的议论充耳不闻。他蹲下身,抓起一把泥土捻了捻:
"你看,这里的土质松散,若不加固,来年春汛必溃。"
谭嗣同也蹲下来,认真查看:"大人,晚生读过西洋水利工程的书,他们用一种叫'水泥'的材料..."
小主,
"水泥?"左宗棠挑眉,"可是广东那边洋人建房子用的那种灰粉?"
"正是!"谭嗣同兴奋地说,"若能引进此法,不仅坚固耐用,而且..."
"制台大人!"一个尖锐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话。
众人回头,只见一个身着四品官服的瘦高男子快步走来,脸上堆着虚假的笑容:
"下官江苏候补道张德彝,奉抚台之命前来协助治水。"
左宗棠脸色一沉。这位张道台是出了名的李鸿章亲信,此时出现绝非巧合。
"张道台来得正好,"左宗棠不动声色,"老夫正与谭公子商议引进西洋水泥加固堤坝之事。"
张德彝轻蔑地瞥了谭嗣同一眼:"制台大人,此等大事,岂能轻信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?西洋奇技淫巧,多有不实..."
"张大人此言差矣!"谭嗣同突然挺直腰板,"
晚生亲眼见过上海租界的水泥建筑,历经风雨而不损。
若因循守旧,拒不改良,如何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?"
张德彝没料到这个年轻人敢当面反驳,一时语塞。
左宗棠眼中闪过一丝赞许,适时插话:
"谭公子曾在广州跟随美国传教士学习,对西学确有研究。张道台若有疑虑,不妨一同验证。"
在场官员面面相觑。谁也没想到,一向强势的左宗棠竟会为一个无名小辈撑腰。张德彝脸色阴晴不定,最终勉强挤出一丝笑容:"既然制台大人发话,下官自当遵从。"